人聲鼎沸的茶餐廳,每個人的臉色隨著股市而變,一會紅一會綠。
隨即空間拉開,眼前出現(xiàn)熟悉站位。
一定是你,杜琪峯;
泛黃色調(diào)顯出記憶中的影像,學生時代那個聲情并茂讀著詩的國文老師悄然出現(xiàn),夢回許鞍華的《男人四十》;
精神病人與醫(yī)生進行談話治療,聊著聊著你竟搞不懂哪個才是有病的。
看得出是“徐老怪”徐克又玩嗨了。
好濃郁的老港片味!
香港電影人怎么集體營業(yè)了?
原來,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嶺東、徐克這幾位老電影人背著我們玩了個大的。
他們每人執(zhí)導一個短片,全程用膠片拍攝,拍成了一部《七人樂隊》。
第一個鏡頭出來,便能強烈感受到,這是一部難得的純正港片。
【1】
杜sir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七人樂隊》是杜琪峯攢的局,邀請七位香港資深導演聯(lián)手創(chuàng)作一部電影。
拍攝者:徐克(bushi)
杜琪峯希望全片用膠片拍攝,通過菲林記錄下20世紀50年代至世紀之初再到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香港。
每位導演負責其中一段十年,抽簽決定自己要拍的年代。
這么個項目竟然用抽簽決定?
也太自由了吧。
確實自由,《七人樂隊》雖然是集體創(chuàng)作,但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命題,要求導演們循規(guī)蹈矩。
就是這班導演朋友們湊在一起,盡情創(chuàng)作,肆意表達,以紀念他們在香港發(fā)生的故事。
能夠一口氣看完七位大佬的作品,實屬享受。
每段短片播完才打出導演的名字,觀眾可以在觀看過程中“開盲盒”,看看自己能認出哪幾位導演。
徐克最為內(nèi)地觀眾熟知。
他愛玩,早期在武俠、仙魔的世界里發(fā)揮想象,《青蛇》《新龍門客?!范际墙?jīng)典。
現(xiàn)在則對新類型來者不拒,《智取威虎山》《狄仁杰》的特效驚艷一時。
林嶺東與杜琪峯都師從王天林(王晶的父親),林嶺東的警匪片風格極其凌厲,《監(jiān)獄風云》《龍虎風云》充滿他酷烈的暴力美學。
杜琪峯也不必過多介紹,他總能在警匪片中營造出一種冷峻又浪漫的氛圍?!渡裉健贰栋祽?zhàn)》里爐火純青的鏡頭語言,一眼便能辨認出來。
七人中唯一的女性導演許鞍華,在電影中塑造了許多經(jīng)典的女性形象,如《桃姐》《黃金時代》,為《七人樂隊》注入了濃濃的溫情。
譚家明長期居于幕后,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
他其實是王家衛(wèi)的老師,香港新浪潮的領軍人物。
自己拍片不多,卻是香港電影里一抹難忘的異色,《烈火青春》《最后勝利》充滿了私人化的情緒。
洪金寶與袁和平同是“七小福”師兄弟。
洪金寶身兼數(shù)職,能拍能打能演,《福星高照》《殺破狼》里都能看見這個“最靈活的胖子”。他創(chuàng)立的洪家班走出了許多影人,“香港影壇大哥大”誠不欺我。
袁和平是實至名歸的“天下第一武指”,從《黃飛鴻》系列打到《水滸傳》再打出個《黑客帝國》。
服,你“八爺”永遠是你大爺。
通過介紹便能看出,這群導演許多是師出同門,關系密切。
這也是杜琪峯想通過《七人樂隊》傳達的信息——香港導演之間的團結。
更早之前,這班導演間的情誼就被許多影像記錄。
徐克、林嶺東、杜琪峯是老朋友了。
他們合拍了電影《鐵三角》,風格迥異的三人竟像是鼓搗出了銀河映像版《東成西就》。
大導間的友誼也被傳為佳話,就正如片名“鐵三角”一般堅若磐石。
導演們還互相跑片場,徐克和林嶺東合作過《雙龍會》,除了兩位導演化身牌友,你還能在片中發(fā)現(xiàn)許鞍華的身影。
譚家明的《最后勝利》中,徐克戴上綠帽,戲癮大發(fā)。成功提名了金像獎最佳男配……
徐克,不愧是你!
洪金寶與袁和平作為師兄弟,關系不用多說。
洪金寶這次在《練功》單元回憶起了“七小福”,袁和平的《回歸》單元直接請來“七小?!痹A擔當主演,滿滿都是同門友誼。
可惜,傷感的是首次聚首便是最后相會。
2018年,林嶺東導演逝世,他在《七人樂隊》中拍攝的《迷路》成為他的遺作。
或許是一種冥冥中的注定。
《迷路》最后的場景便是主角的骨灰撒入江河,隨后畫面打出林嶺東被框住的名字,看到這一幕,扒姐忍不住心中一慟。
除了林嶺東之外,其他幾位導演的作品也是難得一見。
譚家明此次回歸導演身份,拍完又得回到幕后;洪金寶在片場杵著拐杖指導小演員,看得出早已過了退休的年紀。
七人合作的機會,也就這次了。
【2】
老導演們用膠片拍攝影片,很多場景都讓人產(chǎn)生錯覺,仿佛老港片的風情與美學從眼前掠過。
杜琪峯的《遍地黃金》單元,故事集中發(fā)生在一間港式茶餐廳。
熟悉的茶餐廳,熟悉的藍綠色調(diào),味道純正,舊事重現(xiàn)。
上:《遍地黃金》下:《PTU》
許鞍華的《校長》單元,撈金魚、喝糖水、拍卡片,暖色調(diào)如《歲月神偷》般溫馨。
不用更多言語贅述,盡是平平淡淡人生況味。
不僅畫面有年代感,故事也很有舊味。
聚焦于各個時代下小人物的縮影,沒有宏大的主題,有時候甚至沒有明確的結局,只是從韶華中截取動人、私人的片段。
令扒姐印象深刻的是譚家明的《別夜》單元,講述一對80年代初戀情人心碎告別的過程。
故事簡單甚至老套,充斥著年輕人的沖動與“矯情”,總是將“愛”與“死”掛在嘴邊。
但能感覺到這種純粹的感情真實存在于過去,因而顯得合理又浪漫。
這段初戀滿是時代印記,男孩打扮酷似《烈火青春》里的張國榮,女孩房間貼著David Bowie的海報。
他們互相念詩表達愛意,贈送CD唱片,這些文青式的交流方式都是80年代年輕人的真實生活。
實體書與塑料CD、親筆寫下的一沓信件就像是寫滿執(zhí)念的“戀物癖”,一齊構成了這段難忘的初戀。
譚家明極具風格的剪輯,又給這個簡單的故事施加了一層魔法。
詩意迷離的剪輯,幾次在夢境與現(xiàn)實里進進出出。
最后已無意辨認虛實,任憑這對戀人的絮語打亂思緒。
配合《深夜港灣》這首老歌,引起觀眾無數(shù)關于初戀的回想,歌詞寫著——
“夜已在變幻,像鉆石燦爛,但也這么冷”
初戀可能甜蜜,更多的則是破碎,沒有好結果。但初戀只此一次,幼稚的情感定也珍貴如鉆石。
杜琪峯通過《遍地黃金》帶觀眾回望新世紀之初。
那時處處是發(fā)財?shù)臋C會,所有人都在渴望一夜暴富,滿口股票、投資、發(fā)達夢。
“快”是這部短片的關鍵詞。
三位年輕人聚在茶餐廳里商議經(jīng)濟形勢,股票每時每刻都在變,一頓飯的功夫便讓人體驗過山車般的刺激。
商機轉瞬即逝,錯過了就不再回來,但新的商機又會出現(xiàn),亟待人們發(fā)現(xiàn)。
杜琪峯的調(diào)度和場景切換臺詞速度也節(jié)奏飛起,似乎都被滿屏數(shù)字裹挾不停向前,緊張感無處不在,儼然《奪命金》番外。
杜sir調(diào)侃道:“舊時香港到處都是發(fā)達機會,不過我次次都捉不到!我不知失去了多少致富機會!因為運氣不順我才拍這個故事!”
或許為了圓自己一個發(fā)財夢,三個運氣不佳的年輕人直到最后股票編號和餐牌編號搞混,終于因禍得福賺到錢,十分荒誕。
一氣呵成地看完,大呼夠爽!不夠看!
只想問杜sir,乜嘢時候拍個電影畀我睇!?
除此之外,洪金寶的50年代凝結汗水與辛勞,許鞍華的60年代極盡人文情懷,袁和平的90年代以小見大倒映時代,林嶺東的2018則是當下的迷惘與新時代的開啟……
至于徐克的未來?只能說是徹底起飛。
【3】
有人穩(wěn)重,有人放飛,七則短片畫風不盡相同。
細心看看,卻能發(fā)現(xiàn)有主題貫穿其中——
便是對電影、故鄉(xiāng)的愛。
洪金寶在《練功》單元回顧了自己少時在“七小?!袄锟嗑毜臍q月。
拍攝場景大多局限在一個天臺上。
練功是極為枯燥的,拿頂下腰、毽子小翻、小翻北落、滾毛趴虎…..
孩子們重復著這些動作,一練就是一上午,日復一日。
師傅不在的時候,孩子們也會有想偷懶。
便有人負責盯梢,其他人則玩鬧著演戲,故意在地板上踩出聲音讓樓下的師父以為他們在練功,但最終還得被師傅用狠招收拾得服服帖帖。
偷懶是孩子們的天性,但刻苦練功才是“七小福”們在香港武打電影界闖出各自一片天的基礎。
《練功》用樸素平實的影像記下這些不為人知的練功日常,致敬了這群日后的武打明星,讓看著香港武打片長大的院長不免心生感動。
洪金寶之子洪天明飾演師傅占元
林嶺東則在《迷路》單元中將愛直指胸臆。
任達華飾演的海外華僑回到香港探親,他走在街頭,卻在高樓大廈中迷失了方向,思緒也在往事回憶中來回穿梭。
記憶中的地標拆的拆,沒的沒,大會堂再尋不見,皇后戲院變成了商場。
你能看出主角對新事物的些許不耐煩,回憶感嘆著:“膠片用了那么久,總有它的好”。
本以為這個短片會按這種情緒發(fā)展,變成一首舊日挽歌。
但沒想到的是,最后還是高科技GPS帶主角找到了方向。
舊的東西有其不可替代的地方,但新事物的發(fā)展更是必然且必要的。
讓舊回憶不斷生長,也去接受家鄉(xiāng)新的變化,這才是愛家鄉(xiāng)的方式,就像字幕中打出的:
比香港更好的地方很多,但都沒有我對家鄉(xiāng)的這份感情。
大師的絕唱一改他往日暴力美學的風格,滿是對故鄉(xiāng)的愛與思念。
袁和平的《回歸》單元充滿香港老功夫片的元素。
上了年紀的元華仍能以一打三,一人呆在老屋中將武打片盤出漿來,稱贊黃飛鴻“有武德”。
徐克在《深度對話》單元各種玩梗香港電影人。
一位精神病人堅信自己是許鞍華。
醫(yī)生無奈:“你知不知道許鞍華是女的?”
后面病人深情地親著自己的手,說自己是杜琪峯。
醫(yī)生滿臉黑線:“杜琪峯沒有戀手癖的!”
Cue到了一堆導演和影人,反轉不斷,致敬不停。
當你確定這個病人無藥可救時,你會發(fā)現(xiàn)怎么整個醫(yī)院都不太對勁?
遍地是名人,連“張曼玉”都出來了……徐老怪真的把觀眾都耍到了。
《七人樂隊》講述了各個過去的時代,不乏深沉的思念,但最后還是用徐老怪拍攝的未來作結,狠狠搞怪了一把。
完全不戀舊,讓觀眾笑出聲。
人們總說“香港電影已死”,但說了這么多年,好像并沒有死透,總能看到些新東西。
《七人樂隊》這份飽含真誠的記憶拼盤,記錄下了瞬息萬變的家鄉(xiāng),更新迭代的香港電影人,但又有滿滿不變的愛。
或許,更好地記錄,是為了更好地期望未來。
就像許多導演在短片中表達的態(tài)度:
膠片雖好,GPS也是生活必需品。小碗糕吃了幾十年,漢堡包的味道也好好食……
元華:真香!
《七人樂隊》,愛港片、愛電影的人都不應錯過。
對了,有條件的一定要挑選粵語版!
飲杯茶、食個包、慢慢看,看得更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