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bào)海外版
福星廊橋與七星塔相呼應(yīng)。
七星河位于閩江上游,是福建省政和縣的母親河,蘊(yùn)藏著獨(dú)特深厚的文化基因。政和縣是朱氏家族入閩第一地,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之父朱松在政和任縣尉。
蕩漾清波的七星河,如同一條清澈的玉帶,蜿蜒穿過縣城。佇立雙亭橋頭,眺望青龍山,蒼松翠柏中掩映著氣勢恢宏的云根書院。云根書院為朱松所建,朱熹幼年求學(xué)于此,成年后多次到訪講學(xué),政和因此被譽(yù)為“先賢過化之鄉(xiāng)”。
夏日清晨,云根書院山腳下的七星河,夢幻而唯美,岸邊一層薄薄水霧涌起,野鴨在河面游動,水鳥在空中飛過。河岸邊,綠的山、白的霧,輕輕柔柔,起起伏伏,令人陶醉。
沿河邊棧道,走到官湖村橋頭,映入眼簾一座七星塔,這是一座七層八角石構(gòu)空心塔。據(jù)傳,塔基下埋著一尊鑄鐵小牛,以鎮(zhèn)水妖,保民眾免遭水患之苦。與七星塔相望20米,有一座小石塔,名叫“乾清坤寧寶塔”,它歷經(jīng)了500多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1436年,明朝刑部右侍郎吳廷用辭官回家,為根除家鄉(xiāng)水患,他興修七星河水利、主持建造石塔。石塔山腳下,一口龍泉,泉水從疊石下石隙中涓涓流出,匯集龍泉池后流入低處的兩個相連的長方形水池,龍泉一直默默佑護(hù)著村民。
一口龍泉遺跡,把歷史饋贈的遺產(chǎn)造福于民,世代供人汲取。2021年,政和縣水利局對龍泉周邊進(jìn)行改造綠化,栽種黃金柳、丹桂、紅梅、香樟、楠木等樹種,岸坡鋪上地毯草皮,龍泉四周用天然青石砌起,建成一座充滿文化韻味的龍泉公園。
如今,兩座石塔和一口龍泉,跨越歷史霧靄,注視著政和的發(fā)展,守護(hù)著七星河。四季的變遷,歲月的更迭,“河湖長制”的推進(jìn),七星河更加潔凈,分外靜美,分外動人,分外醉心。
黃昏夕照,七星河面,霞光傾灑,靜謐無瀾,似帛如鏡、靈澈清麗。踏著青石板,徜徉雕梁畫棟的聚龍廊橋,飛跨河岸的彩虹橋,聯(lián)古通今的七星廊橋,巍然聳立的福星廊橋……座座廊橋蘊(yùn)藏著歷史文脈,承載著山城的記憶,串聯(lián)著山城的景觀精華,成為具有代表性空間和標(biāo)志性載體,成為人們修心和洗心的理想之橋。
夜色撩人,沿河流光溢彩,煥發(fā)出的動感與生機(jī),彌漫著青春的浪漫氣息。盡管天氣炎熱,也阻擋不住人們漫步河岸步道,游人熙來攘往,棧道與山水同悅。孩子們快樂地提著瓶瓶罐罐,盡情在河邊、沙灘邊摸螺撈蝦,追趕蜻蜓,追尋童趣。河灘廣場上樂聲四起,歡快的廣場舞引得路人駐足觀看。老人垂釣不為所動,心無旁騖,期待著“大魚”上鉤,在一甩一提一拉間體會自己的快樂。《論語·雍也》中記載孔子所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敝祆溽屃x:“知者達(dá)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睆闹锌梢泽w悟豐富的人生哲理。
七星河的“氣韻綿綿”和“生態(tài)顏值”與這里的百姓常相伴,讓枕流而眠的縣城富有了沉靜文雅的氣質(zhì);讓獨(dú)享平靜悠閑心境的鄉(xiāng)民和過客,在這滋養(yǎng)一方的七星河中活色生香,正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逼咝呛泳邆溥@樣的特質(zhì),它緩緩流淌,默默哺育、浸潤這片土地,守護(hù)這里的人間美好,歲月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