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龍港市華中社區(qū)的農民馮亦霸一直因資金難題而住不上新房,在今年9月,他終于看到了希望。
自9月1日開始,浙江溫州龍港市在13個社區(qū)試點改革,當地農民可以繳納住房公積金,并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買房、建房。
將更多人納入公積金的保障之中,這是公積金改革的應有之義,然而,將農民納入公積金建繳對象,也引發(fā)不同聲音。這會不會導致農民高位接盤?另外,對于全國其他地方而言,這有何借鑒意義?
農民交公積金可買房建房
根據龍港市規(guī)定,年滿16周歲且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靈活就業(y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納入公積金建繳對象,包括大多數在村務農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等。按照不低于龍港市上年度最低月工資標準10%的比例,自愿繳納住房公積金;此外,龍港市對繳納住房公積金的“無房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施地方財政按月配繳補助,標準為個人月繳存額的25%,最高不超過每人每月75元。
規(guī)定還指出,農民連續(xù)繳存6個月后,可享受15萬至50萬元不等的公積金貸款額度。
這一政策在8月31日一經發(fā)布,在作為試點的華中社區(qū),馮亦霸等50位村民當即提出申請。9月1日正式實施之后,經審核,龍港市公積金管理部門正逐一為他們開設個人公積金賬戶。
住房公積金成立的初衷是解決城鎮(zhèn)職工住房資金不足的難題,在專家們看來,此次浙江龍港市的試點,具有一定的突破。
浙江工業(yè)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范建雙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應是滿足不同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近年來,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的重點包括兩個方向:一是擴大保障覆蓋面,將住房公積金尚未覆蓋到的群體逐步納入,讓住房公積金制度惠及更多群體;二是優(yōu)化公積金使用,逐步拓寬提取使用范圍,支持繳存人合理的住房消費,比如有些地方支持繳存人提取公積金用于租房 ,支持老舊小區(qū)居民用于自建房維修、改造等。浙江龍港支持當地農民繳納住房公積金,擴大了住房公積金的覆蓋面,也規(guī)定了相應的使用規(guī)則。
龍港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浙江溫州龍港市是全國100多個宅基地改革試點縣之一,隨著宅基地改革的推進,我們發(fā)現部分群體存在住房難題,原有宅基地上的房產已經較為老舊,想改造卻資金不足。當前,溫州正推出靈活就業(yè)人員住房公積金制度,我們受到啟發(fā),想把這個范圍再穩(wěn)步擴大,就把龍港的農民也納入住房公積金管理,通過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改革,讓有住房難題的農民可以有資格提取使用住房公積金。
對此,范建雙表示,住房公積金制度惠及農村居民,將改善農村居民的住房條件和質量。這體現了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的意義,即讓這種普惠性福利能夠惠及更多的群體,充分體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政策導向。他表示,如果試點成功,將對其他地區(qū)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因為在農村地區(qū)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實際上是推動城鄉(xiāng)制度接軌的一次有益嘗試,對推動城鄉(xiāng)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xiāng)居民權利平等有重要意義。
不應完全照搬照套
當然,就浙江龍港市的試點路徑而言,有其特殊性。
據了解,此次改革涉及的農民主要是當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中很多農民的戶口是農業(yè)戶口,但早就不從事農業(yè)了。
據介紹,龍港自2019年撤鎮(zhèn)設市以后,城鎮(zhèn)化率、市民化率大幅度提高了,所謂的農民基本上都是自己打工的、做生意的,真正在田里干活的已經是少數了。因此,農民的收入基本很穩(wěn)定。
范建雙表示,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是農民個人公積金制度能否順利推行的關鍵。因此,應該鼓勵有一定積蓄但短時間內又缺乏自建房或購房能力的農村居民率先納入該制度,這樣能夠保證公積金繳納的連續(xù)性。
就全國其他大部分地區(qū)而言,由于集體經濟組織相對薄弱,農村第二、第三產業(yè)不發(fā)達,農民還是以務農為主,因此其收入存在著很大的季節(jié)性變化。
安徽財經大學合作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唐敏教授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是公積金改革的前提。如果農民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公積金的繳納難以持續(xù)。因此,對純粹務農的農民而言,這一公積金改革舉措,還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尊重農民意愿,不應完全照搬照套。
范建雙表示,農村居民尤其是以務農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確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對于收入水平較低、收入來源不穩(wěn)定的農民應該適當降低繳費基數,使得繳存額度在其可承受范圍內。同時,要加強風險防控和盡職調查,防止斷供導致無法正?;乜睢?/p>
隨著龍港試點“農民住房公積金”,也有人擔心,這一政策將鼓勵農民買房,進而形成農民高位接盤的風險。
對此,上述龍港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試點的初衷并非為了促進住房交易,而是為了支持無房戶購房以及改善住房品質的農民建房。為了確保實現這一改革目標,試點將穩(wěn)步推進,初步核算,13個社區(qū)涉及有資格的人口是23800多人、5900多戶,預計到年底完成500戶。
范建雙表示,根據規(guī)定,“無房戶”能夠享受地方財政按月配繳補助,因此,有意愿參與個人住房公積金的農民應該是以“無房戶”為主,短期來看有房戶的參與意愿應該不高。當然,部分無房農民如進城務工人員也會有購房需求,但對于這類剛需人群來講,購房是自住而不是投資。至于高位接盤的風險問題,則是個人決策的結果,不論是否有公積金政策都存在這類風險,需要購房人自行判斷和承擔。
融資難、融資貴困局待解
自試點推出以來,已有多位市民第一時間提出申請。
馮亦霸準備繳存公積金來建新房。據他介紹,他家老房子拆掉了,需要籌集近40萬資金來建新房,通過商業(yè)貸款利率是4.9%,而公積金貸款利率只有3.25%,每個月還貸款相差600元左右。
上述龍港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希望公積金試點改革,能夠緩解農村住房保障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目前來看,農民通過銀行貸款,途徑并不太通暢。一方面,需要親戚朋友擔保。另一方面,有些銀行就貸三年期,三年到了以后,要把本金先還進去,再貸出來,手續(xù)也比較麻煩。
相比之下,通過公積金貸款,貸款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慢慢還,一個月還幾百元、上千元,壓力就會小很多。
從當地的改革來看,其實質性的利好根源在于,公積金是比較好、比較便宜的融資渠道。無論是買房還是建房,公積金能幫住農民打開融資渠道,而且資金比較便宜。
唐敏表示,農民由于收入不穩(wěn)定,抗風險能力弱,確實存在"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這也是制約農村發(fā)展的突出問題。
范建雙認為,現階段融資難、融資貴是全國農村面臨的普遍難題。農民繳納住房公積金除了能夠滿足部分農村無房居民的購房需求外,也為農村居民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渠道,能夠極大改善農村居民的融資環(huán)境,提高農民的金融服務規(guī)模和質量,是建立農業(yè)農村信用市場的一次有益嘗試。
范建雙進一步表示,鑒于農村居民普遍缺乏可抵押財產,建議地方政府聯合擔保公司,設計圍繞各地特色產業(yè)的融資擔保產品。同時,擔保公司搭建農戶和銀行之間的“信貸直通車”,農戶直通銀行,農戶和銀行雙向選擇,擔保公司通過大數據進行風控篩查,在線向合作銀行推送,提高審批放款效率;加快農業(yè)農村金融數字平臺建設,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qū)的推廣應用。
唐敏表示,解決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根本途徑還是在于通過多種組織制度安排,特別是通過各種類型合作經濟組織,面向市場需求,因地因時因業(yè)制宜,發(fā)展比較優(yōu)勢產業(yè),通過產業(yè)致富解決資金難題。
作者:劉德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