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就像海洋中的重金屬一樣,事實證明納米塑料(小于1微米的塑料顆粒)也可在食物鏈中向上移動。這些顆粒主要是由于較大的塑料碎片被自然過程風化的結(jié)果,有時是由攝入它們的動物傳遞的。東芬蘭大學生物學家通過在實驗室中證明了這一過程。研究成果發(fā)表在《今日納米》上。
圖源:視覺中國
在將250納米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顆粒撒入生菜14天后,研究人員將生菜喂給蒼蠅幼蟲,然后又過了5天后,將這些幼蟲喂給饑餓的魚。一旦魚以幼蟲為食5天,研究團隊開始從每個食物鏈(營養(yǎng))水平上進行解剖并成像。
由于這些顆粒很難檢測,并且可在生理過程中改變,研究人員將稀有元素釓包裹在微小的塑料中,以便更容易地跟蹤它們。該團隊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來確保塑料完全覆蓋金屬,以減少其生物影響。
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研究的物種中,納米塑料似乎沒有發(fā)生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是指在較低營養(yǎng)水平上吸收的化學物質(zhì)在通過食物鏈時變得更加濃縮,這是汞和多氯聯(lián)苯等污染物引起的常見問題。
但這些圖像揭示了納米塑料存在于魚的鰓、肝臟和腸道中,昆蟲的口腔和內(nèi)臟中,并積聚在生菜的葉子中。此外,這兩種塑料在食物鏈中傳遞時表現(xiàn)不同。生菜吸收的聚苯乙烯略少。
研究人員解釋說,顆粒的大小、形狀和表面化學性質(zhì)等屬性都可能影響它們對生命的不同影響。例如,一些蚯蚓更有可能在被植物吸收之前分解土壤中的聚乙烯。
研究結(jié)果表明,生菜可從土壤中吸收納米塑料并將其轉(zhuǎn)移到食物鏈中。如果這些發(fā)現(xiàn)可推廣到其他植物和作物以及田間環(huán)境,土壤中微小塑料顆粒的存在就可能與食草動物和人類的潛在健康風險有關。
微塑料,包括較小的納米塑料,現(xiàn)在無處不在,在最深的海洋洋底、最高的山脈和南極洲的偏遠地區(qū)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存在于人們吃的食物、喝的水以及呼吸的空氣中。
微塑料每天都在滲透人們的身體,但研究人員表示,沒有必要恐慌,因為顯然沒有短期的、即時的影響。但長期暴露和高濃度水平仍然是一個問題。但值得特別關注是,它們足夠小,可穿過更多的生理屏障,有些已被證明會在植物、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中引起潛在的毒性。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沈唯(實習)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