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現(xiàn)存的語言有5651種之多,可以這些語言究竟是怎么樣產(chǎn)生、發(fā)展出來的呢?
人類的語言,真的是從“嬰語”開始發(fā)展出來的嗎?
小嬰兒的世界似一張白紙,如果真的不教他們說話,他們可以從“嬰語”開始再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言嗎?
但看著嬰兒們“依俚呱啦”的聊個不停,往往都會產(chǎn)生同一個疑問:
難道嬰兒們之間真的有我們成年人聽不得懂的“嬰語”存在?
關于這個問題,早在26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研究,那么答案是什么呢?
2
公元前6世紀,古埃及有一位法老普薩姆提克突發(fā)奇想,他想知道如果不教嬰兒說話,是不是會產(chǎn)生新的語言。
不過他并不是好奇嬰兒間的語言是什么,而是認為古埃及是最古老的文明存在,所以古埃及的語言很偉大,嬰兒應該天生就會古埃及語。
為了向其他國家驗證他的想法,他便自己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挑出兩個剛出生的奴隸的嬰兒,并將他們帶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交給一個牧羊人來喂養(yǎng),規(guī)定這個牧羊人,不能在養(yǎng)育嬰兒的過程中說一句話。
他還安排了自己的親信對這個牧羊人的整個喂養(yǎng)過程進行監(jiān)控。
兩年過去了,兩個嬰兒一直不會說話。終于有一天,其中一個嬰兒喊出了一個音節(jié)“beccos”,牧羊人立馬向普薩姆提克報告了這件事。
這令普薩姆提克非常的驚喜,他趕緊命人查找“beccos”這個音節(jié)的意思。
可是最終的查找結果,卻是埃及的語言中沒有這個發(fā)音的單詞,后來經(jīng)過查證,在弗里吉亞語中有個單詞發(fā)音類似,意思是“面包”。
這讓法老非常的郁悶,覺得嬰兒天生的語言竟然不是他心中偉大的古埃及語,不過,他從此也相信了一個結論:
弗里吉亞才是世界是最古老的文明,弗里吉亞語才是世界上最早的語言,因為實驗中的嬰兒天生就會弗里吉亞語言。
雖然從如今的科學理論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結論有些荒謬。
即便那個嬰兒聽起來好像說出了某個單詞,也可能跟小嬰兒的呱呱亂叫差不多,只是隨口而出的無意義的音節(jié)而已。
可是,就這樣一個殘忍而荒堂的實驗,在此后的數(shù)千年間,仍有很多人重復著,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羅馬腓特烈二世。
他找了更多的嬰兒被隔離喂養(yǎng),不允許喂養(yǎng)者跟嬰兒之間有任何的語言交流。
只是他實驗的靜默期時間更長,足足等待了四年時間,但實驗的最后還是失敗了,因為在只有機械的喂養(yǎng)而沒有交流的養(yǎng)育過程中,嬰兒活下去的機會非常的渺茫,實驗根本進行不下去。
最后,腓特烈二世不得不停止了這項實驗。
可是,對于語言起源的探索,仍然還有后繼者不信邪,覺得嬰兒天生就能交流,會說“上帝的語言”。
3
印度的阿克巴大帝也比較好奇嬰兒的語言,不過他的觀點跟前兩位實驗者正好相反,他認為嬰兒只能通過學習才能使用語言。
他的觀點受到當時很多大臣的反駁,于是便自己設計并實施了一套實驗:
他命人造了一個安靜、隔音很好的屋子,找來一些啞巴奶媽,最后找來一些新出生的嬰兒,交給啞巴奶媽們在這個安靜的屋子里照顧。
因為這個屋子里長年沒有一點聲音,所以被叫作“啞屋”。
一晃幾年過去了,這些嬰兒慢慢長大了,結果確實令阿克巴大帝如愿以償,因為這些長大的嬰兒根本就不會說話,只會嘰哩哇啦并伴隨著亂七八槽的肢體動作來表達最基本的情緒,智力表現(xiàn)也遠不如正常小孩。
阿克巴大帝的實驗,好像真的證明了,嬰兒說話的能力是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卻也同時證明了古埃及法老的實驗只是一個巧合而已。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些實驗都不是非常的嚴謹,不論從樣本數(shù)量、觀察時間、環(huán)境營造等方面來說,都不能研究出嬰兒語言的奧秘。
那么嬰兒之間,真的可以形成一種新的語言嗎?
事實上,雖然在現(xiàn)代社會,類似的“語言剝奪試驗”早已經(jīng)被禁止,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仍然會有被迫處于“語言剝奪”狀態(tài)中的嬰童存在。
比如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小鎮(zhèn)中,一位名叫吉妮的女孩,在出生后被其暴虐的父親把她一個人囚禁在一個小屋里長達13年。
13年里,她被綁著,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東西,而且只要她發(fā)出任何聲音,便會遭到父親的毒打。
當她終于被盲人母親偷偷救出送到福利院的時候,13歲的她,身高只有6、7歲孩子一般,不僅無法說話,甚至就連走路都不會,而且她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都與幼兒無異。
之后,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吉妮被送往專門的機構訓練學習,她很快學會了正常的吃飯、洗漱、走路、上廁所等,但在語言學習方面進展很慢。
七年過去了,即使在語言專家的反復教導下,仍然只能認識有限的幾個單詞,只能用斷斷續(xù)續(xù)的單詞不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專家對吉妮的學習過程進行研究,最后他們認為人類確實天生就有語言學習能力,但是想要學會說話,則需要在一個特定的階段激發(fā)這種能力才行。
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段的話,孩子就會永久性地喪失語言能力。
4
人類最早的交流并不是像如今這樣的語言交流,而是通過肢體動作來進行交流,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肢體語言”。
因為我們的祖先并不會說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覓食還是躲避猛獸的攻擊,很多時候都需要大量的群體協(xié)作,所以他們一般會用肢體動作來進行交流。
而這種說法也在無意中得到了事實證明。
在中美洲有一個國家叫做尼加瓜拉,之前一直被美國占領著,后來一位叫桑地諾的小伙子帶領民眾開啟了反美之旅,最后在1933年把美國人趕走了。
沒想到的是,羅斯福扶持一個叫索摩查的家伙暗地里把桑地諾給殺了。
失去領導人的尼加拉瓜,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里,一直被索摩查家族獨裁掌控著,而且還是要聽美國的話。
四十年里,索摩查家族禁止本國孩子們接受教育,而對于一些本身就是聾啞人的孩子,學習就更加困難了。
直到索摩查政權被推倒,聾啞學校才開始熱鬧起來。
老師們想孩子們學會統(tǒng)一的唇語和手語,可是讓一群什么都聽不見,又從來沒有學過語法規(guī)則的孩子們怎么理解并學會統(tǒng)一的唇語和手語,這讓老師們犯難了。
正在老師們?yōu)榱苏Z言溝通教學發(fā)愁時,他們發(fā)現(xiàn)一群孩子,竟然用獨特的手語進行溝通,而且深入了解后,驚人的發(fā)現(xiàn)他們還有自己的語法和規(guī)則。
最后經(jīng)過改進,成為尼加瓜拉的官方認可的尼加瓜拉手語。
由此看出想要形成新的語言,首先要進行肢體溝通和群體協(xié)作,如果你仔細觀察,不同地區(qū)的孩童之間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卻不妨礙他們能夠快速地一起玩耍起來。
這說明,孩童是能夠進行肢體交流的,那是不是意味著他們之間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呢?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米德納波爾,人們在森林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女孩,一個大約七歲,一個大約兩歲。
兩個女孩都跟隨在三只狼后面,狼也不咬她們。
居民們以為是狼將孩子綁架了,所以想辦法打死了狼,將這兩個女孩送去了孤兒院。
在孤兒院里,女孩們終于有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
然而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 1929年。
據(jù)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fā)現(xiàn)時,她的認知只有6個月嬰兒一般的水平,所有生活習性與狼一樣。
研究人員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直到2年后卡瑪拉才學會直立。
卡瑪拉也沒有學會說話,研究人員花了7年的時間教她開口,然而她僅僅只會勉強說幾個單詞。
在最后的3年中,卡瑪拉終于學會在晚上睡覺,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去了。
在我們認為無比尋常的走路、睡覺、說話等平常行為,但卡瑪拉的學習過程卻是異常艱難。
研究人員表示,在卡瑪拉去世時,她的智力水平只與三四歲的孩子差不多。
5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Lennerberg在其著作《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中首次提出了語言習得關鍵期的概念,此后許多心理學家、應用語言學家、教育家都對其展開研究。
后來的大量研究也表明,語言習得存在一個關鍵期,但對于具體的時間段并沒有達成共識。
Lennerberg認為關鍵時期是從2歲到青春期,美國教育家Krashen認為5歲時語言潛能處于高峰。
平克在《語言本能》一書中提到,正常人的語言學習在6歲時達到頂峰,然后逐漸減弱,青春期后,很難掌握一門母語。
人類語言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一代人一代人的長期積累、演化、發(fā)展的結果。
但是人類語言到底是如何來的,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也許關于語言的探究會一直延續(xù)下去,最終在將來的某一天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