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飲食文化,但福建總被誤認為是“重口味”美食的集大成者,這道菜的出現(xiàn)更是讓外地人的誤解越發(fā)加深,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往下看吧!
流蜞是什么
“流蜞”其實是方言直譯,長樂人稱之為“撈kei”。 也有地方叫海蜈蚣、沙蠶,學名叫疵吻沙蠶,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叫“禾蟲”。從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蟲子,長得有一點像蜈蚣,成蟲長約5到8厘米左右,長得花花綠綠的,特別是滿盤子在蠕動的樣子,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很多人不知道流蜞是怎么捕撈的,就連本地的年輕人也不太清楚。捕流蜞的時間通常在中秋前后,中秋節(jié)前后是它成熟的季節(jié),有豐富蛋白質,十分肥美。
這些小蟲子白天潛藏在泥潭里,等到了夜幕降臨,會成群結隊地在水面游動、求偶。此時等候已久的人們便會開燈直射向水面,流蜞有趨光性,會被燈光吸引并聚集,人們用網(wǎng)子撈取,以前輕輕松松就可以收獲很多流蜞。但現(xiàn)在因為環(huán)境污染問題,流蜞產(chǎn)量銳減,很難找到,需要專業(yè)的師傅憑經(jīng)驗抓捕,市場價格也因此居高不下,供不應求。
怎么吃流蜞
長樂、福安應該是最先開始吃流蜞的地方,后來慢慢輻射到整個福建省。流蜞和常見的蟲子不同,極其肥美,體內滿滿的都是膏和卵,嘗起來鮮嫩、甘香,很少能有蟲子的味道能與流蜞媲美了,流蜞雖然看上去有些惡心,但卻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滋味妙不可言。在福建烹飪流蜞的辦法有很多,油炸、快炒、煎蛋等等,鮮活下鍋的,無論怎么做,都很好吃。
今天推薦的一道與流蜞有關菜——韭菜花炒流蜞,是一道時令菜品,韭菜花尚是骨朵兒欲開未開之時,連掐得動的嫩薹摘下,切為寸段,與流蜞爆炒了吃,口感鮮美至極。這道菜我找遍全福州,只在三生石·福建菜餐廳見過,這讓我對三生石刮目相看,不愧是福建菜美食名片餐廳,其它的菜也做得很不錯,大家有空一定要到三生石試一試!
(圖片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